close

影響當前台灣社會人口結構改變的三大現象,即是少子化、高齡化及新婚姻移民者。少子化、高齡化是台灣社會內部人口自然發展的結果,其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是顯著而深遠的;而外籍配偶的湧入,則屬於外在人口的移入問題,或稱新婚姻移民者,它是台灣社會的新問題,正引起台灣社會整體的關注,無論是政府與民間,均正加強積極因應中。

就一個社會人口的自然發展而言,約可分為四個階段:(1)高穩定期:此階段為高出生率、高死亡率的時期,人口的發展出現穩定與靜止;(2)早期人口擴張期:此階段雖呈現高出生率與高死亡率,但死亡率逐年下降,故人口逐年擴張;(3)晚期人口擴張期:此階段出生率與死亡率都逐漸下降,但死亡率降至低死亡率的水準;(4)低穩定期:即出生率與死亡率皆低,使得人口成長穩定,但出生率更可能低於死亡率,使得自然增加率呈現負成長,亦有將此一時期稱為第五階段,或稱之為衰退時期(蔡容進、廖正宏,1987)。

台灣社會自1984年後,已邁入人口發展的第四個時期,人口數量與質量的改變,均影響整體社會的發展。以下分別就少子化、高齡化及新婚姻移民人口等三方面的發展,分述之。

(一)少子化

「少子化」一詞係日本在1990年代,對於14歲以下低年齡人口比例不斷減少的人口現象而產生的新詞彙。1960年代末期以前,全球整體生育率,即每位女性一生中平均的生育數5.0。其後由於經濟的發展,財富的累積,都市化的崛起,女性主義的抬頭,婦女逐漸進入職場,加上控制生育技術的新發展,合法墮胎的被接受,而使得全球生育率空前的降低,至1999年已降至2.7%(王晶,2000)。此時由於醫療水準較前大幅提高,人口死亡率及隨之遞減(陳寬敏、王德睦、陳文玲,1986)。

就台灣地區人口的發展而言,二十世紀初期,台灣的出生率達4.5%,但死亡率亦高達3.5%,故每年仍然增加人口數的1%(李文郎,1992)。台灣社會人口的快速成長,發生於日據時代中期,約在1920年代。台灣光復後,至1951年人口出生率達7.04%,其後出生率呈現緩慢的下降,其原因乃在於經濟發展的影響,而帶動的節育觀念的產生。尤其1965年全面推動的家庭計劃政策,甚具影響力。至1982年出生率降至2.32%,但出生人口仍居高不下。1950年至1982年間,每年仍大抵維持在40萬人左右。此時,台灣社會人口開始進入成長的第四個階段,即邁入低出生率與低死亡率的時期,或稱低穩定時期的階段,其人口變遷的因素主要來自自然出生率的增加。至1985年出生率首度降至2%以下,其後逐年緩慢下降。這種人口低出生率的現象,迅速引發了台灣地區近年來「少子化」問題的產生,且越來越趨嚴重。

生育率的下降,主要的原因為社會經濟的變遷所造成。如婦女教育水準的提高,晚婚與不婚人口比例的增加,以及婦女勞動參與率的上升,育兒資源及支持的不足等。生育率的下降,其原因還包括:(1)競爭激烈,求職困難。養家活口,已成為目前台灣青年婦女相當大的挑戰,子女教育成本逐年攀高,導致結婚、生育意願低落;(2)職業婦女工作太忙,事業及家庭難以兼顧,沒有時間生孩子、養孩子。甚至已經結婚者;想長期享受無羈絆的兩人生活,而不想生孩子;(3)「養兒防老」、「傳宗接代」的傳統觀念,在台灣年輕人這一代,已被認為是不重要的事情,把握時間實現自我,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。

少子化和人口的負成長,對整個社會的衝擊,是全面而深遠的。因此,「少子化」現象發展較早的國家—日本,早在1990年代就擬定了許多政策來因應「少子化」的問題,包括訂頒老人福利、兒童福利、保險及教育等相關的政策,俾對「人口負成長」現象的來臨,做好準備工作。而台灣地區近年來,「少子化」的現象已逐一浮現,已影響於社會消費行為及行業的改變、房地產的調整、家庭結構的窄化及學齡人口的減少,進而影響整體教育體制的變革。

(二)高齡化

少子化現象,會造成人口結構的老化,產生老年照護與產業的改變,甚至影響社會與經濟的層面。而低生育的結果,將導致人口結構的老齡化,直接促進高齡社會的來臨。

由於社會與經濟層面的改變,家庭觀念的淡薄,生活負擔的加重,此雙生涯家庭的普及,在生命期的前端,快速呈現少子化的現象;但在生命期的另一端,卻逐漸產生壽命不斷後移的現象。此種個體壽命的不斷延長,不斷的向後推移,更是高齡社會的主要推手。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後,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,就是人口結構的老化。此一現象,是全球性的,無論是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均然,只是已開發國家首當其衝,開發中國家在時間上稍為延後發生而已。

台灣社會的發展,正反應此一現象。1951年,台灣地區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數的2.45%,老化指數(65歲以上人口除以15至64歲人口的百分比)為4.42%,其後逐步上升,至1983年老人人口占7.09%,老化指數為28.24%,已達高齡化社會的指標。2005年9月老人人口占9.65%,老化指數為51.14%(內政部,2005b),老人人口比率的增加,係由於壽命延長的結果。因此,台灣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,環境衛生的改善,醫藥水準的提高,以及保健知能的增進,使得平均壽命不斷地後移,女性尤其顯著高於男性,當社會越發展,女性此項優勢越加明顯。

由上述的探討可知,人口老化是一項普世的現象。它有如一股巨浪,將席捲全球。台灣社會處在此種普世的老化浪潮下,自無法避免,已產生個體壽命不斷延長,老人人口迅速增長,老人人口在總人口所占的比率不斷上升。目前台灣的老人人口所占比率,與先進國家相比,雖仍有一段距離,但台灣社會老化的迅速確非常快速,已是世界老化速度最快速的國家。預估台灣社會老人人口從7%倍增至14%,只要20年,亦即至2018年(民國107年),台灣的老人人口將達14%的高齡社會指標,其所須時間為25年(1983至2018),約與日本從高齡化社會走到高齡社會的時間24年大致相同,但遠比美國的72年,加拿的65年,英國的47年快了一至二倍以上。但預估台灣社會從高齡社會到達超高齡社會,即老人人口達到20%以上,台灣社會只要8年,即至2026年(民國115)可以達到,但素以長壽著稱的日本從高齡社會達到超高齡社會則須12年(許佳佳,2005)。因此,台灣社會老化的迅速,甚至比日本還要快,也比歐美國家平均快了一倍以上。

此種人口老化的現象,對整個社會均有相當重大的影響,包括財政負擔的增加,經濟成長的下降,政治上提出重視老人的措施,產生商業及消費行為的改變、房地產業的調整、以及教育重點的轉換。教育為整體社會行為的一環,其受到人口老化的影響,自不待言。

(三)新婚姻移民者的湧入

由於社會變遷,全球化、少子化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,造成社會價值觀的改變,導致國人不婚不生的現象出現,相對的,也造成大量外籍配偶的湧入。此一現象自1990年代後逐漸開始,其後緩步上升,近年來加速發展。外籍配偶大量的湧入台灣,帶給台灣社會相當大的衝擊與挑戰,其對社會整體的影響相當廣泛而深遠。面對此一新移民人口的進入台灣,其給台灣社會帶來的好處為:(1)解決部分男士的婚姻問題,尤其偏遠地區擇偶困難者之失婚青年,獲得紓解,且均衡區域人口的發展;(2)有助維持我國人口的穩定成長;(3)刺激社會多元文化發展,再創文化新風貌;(4)提供廉價勞力,彌補農村社區基層勞力之不足,維持農工基本生產機制,並增加納稅義務人數;(5)帶來必須之消費性經濟活動,產生乘數效果帶動經濟成長;(6)有助台灣早日面對多元文化社會的發展;(7)緩和國人少子化後教育資源之閒置;(8)有助國際及兩岸之交流。

但新移民人口的湧入,確也為台灣社會帶來了問題,包括:(1)排擠我國適婚女性結婚機會;(2)生活適應問題產生,由於語言、文化、風俗、習慣之不同,而產生生活適應問題,造成逃家、遭受家庭暴力、受歧視及產生焦慮、憂鬱等情緒困擾問題;(3)語言及文化差異影響下一代生養教育問題;(4)子女常有語言發展遲緩及學習成就低落的現象,易遭受排擠及產生行為偏差的問題;(5)婚姻產品化,造成婚姻價值觀偏差,族群間易生歧見,影響社會融洽;(6)排擠國人工作機會,降低薪資水準;(7)增加社會福利支出;(8)產生假結婚、違法打工等犯罪問題;(9)產生族群間誤解、對立及國家認同問題,形成政治紛擾;(10)大量移入者,其動機不一,恐影響國家安全(行政院經建會,2004b)。

由上述可知,外籍配偶的大量移入,的確給台灣社會帶來了若干正面而積極的效益;但連帶的也給台灣社會帶來不少的問題,形成對台灣社會的新挑戰,其影響廣及整個社會層面。如何協助其在台灣社會中生活與適應良好,厥為當前台灣社會面臨這些新移民者的最重要問題。

作者:黃富順(成人及終身教育雙月刊發行人)

http://www.cyccea.org.tw/new/html/column03.ht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17992006 的頭像
    s17992006

    carol.yang的部落格

    s179920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